7月10日,追光实践队结束西姜寨乡的调研走访,临行前西姜寨乡正科级干部武福全主任接受实践队员的专访,总结讲述当地非遗发展情况及面临问题。武主任长期致力于西姜寨乡的非遗保护工作,在肯定了追光实践队暑期实践活动的同时详细解答了队员们针对非遗保护及传承提出的问题。其中,在谈论到“非遗进校园”的话题时武主任提出:非遗进校园活动要选择优质的、先进的、符合时代理念和学生审美的非遗进入校园,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推动非遗在校园中的健康传承和发展。一番话让实践队员们走出误区,对非遗进校园活动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武主任在专访结束之余对实践队员送出了自己的期许,希望大家在实践调研过程中,不仅仅去总结政府的做法经验,更要在过程中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和不足,据此对政府和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其不断改进。队员们茅塞顿开,对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正如武主任所说,实践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非遗现状和政府措施等方面,还要去深入的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所存在的问题,将其指出并促使其改正,这样实践才会变的更有意义和价值!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开封灯会,久负盛名。彩灯是北宋彩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是灿烂悠久的中原文化的体现。通过开封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引荐,下午追光实践队来到了汴京灯笼张博物馆,结识了“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人—张俊涛。
一阵寒暄后,张老师热情地将我们迎入汴京灯笼民间艺术博物馆中,此时队员们仿佛走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灯笼世界,跟随张老师漫步博物馆,既有高约2.5米的千眼千手佛灯,也有几厘米的小小花式彩灯,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展馆用精心收藏的老木雕家具作为衬托,更显古朴与沧桑。张老师介绍,从2000年起,他就跟随父亲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复原工作。“从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张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父亲的一番话让张老师终生难忘,他辞去工作腾出更多精力,致力完成父辈遗愿,为了将灯笼技艺传承,目前张老师主要在做三件事,第一建立公益性展览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第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将非遗记忆带入校园,带入社区;第三,建立中华传统纹样数据库,让各类工业产品与中国传统工艺融合,为灯笼转型升级助力。当问到作为一项纯手工技艺,它为什么能传承那么久呢?张老师也给出了他的答案:灯笼技艺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传承的责任高于商业的利益,如果没有这种崇高的责任,灯笼的技艺也就不可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最后张老师也给出他的期许,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我们更有责任把它做好。大家一起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永屹世界之林。